第15期:《济职学院文汇》

师之上德,匠之专技

—— —论师德的养成


   期次:第15期   作者:刘红艳 张明伟   查看:108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并要求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德乃师之本,师以德为先。要想具备高尚的师德,首先应取法乎上,师之上德,即先从思想上学习高尚的道德情操;再精益求精,匠之专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师德师风建设要求。
  一、师德养成之思想篇:师之上德

    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两种。他认为“上德之人”因为心中有德,所以各种行为都能自然流露出“德”之本性,因而无需故作形式上的追求,这是“真德”的体现;而“下德之人”往往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德,其行为是趋于某种目的的有心之为,这实际上是一种“伪德”的体现。
  “师之上德”就是要学习“上德之人”的思想修为和人品德行。只有不断地修德养德,才能更好地明德行德,才能最终让“上德之行”成为自己的习惯之为。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其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因此,“师德”之境界应以学生之心为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师德”的最高宗旨。所以,“上德”之人常怀“厚德载物,抱怨以德”之心待学生,常循“处之无束,教之不言”之法教学生;常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之规以示学生;常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之语鼓励学生。

    待学生——厚德载物,报怨以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差异化的人格特点和多元化的学习习惯与当前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愈发明显,这也是教师普遍反映“学生难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作为学之大者,应该像土地承载万物一样,以积极的心态和海纳百川的胸襟给予学生足够的包容和宽忍。面对有困难的学生,多一些帮助扶持,少一些冷眼旁观;面对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多想一些办法,少讲一些怨言;而面对有过错的学生,更应该多一些关心理解,少一些讽刺挖苦。以“仁”之心感化,以“德”之行引导,师生之间一定能建立起更加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生——处之无束,教之不言   

    “处之无束,教之不言”就是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并不是通过强行约束的方法来使其学习,而是通过无言的启发和身教的引领,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自发地向上奋斗。“教”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只有教师“上施为善”时,学生才能“下效为正”。当教师在学习、生活、处事等方面都以身作则地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时,学生自然也会建立起关于德行、爱心、责任等在内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示学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作为教师,修身之静可以谦下不争,宁静致远;养俭之德可以淡泊名利,知足知止。身静则心平,心平则气和,气和则道正。有了身之静,教师才能舍弃轻薄和浮华,才能静心钻研、潜心研究,才能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俭之于德,可以清心寡欲,克名去利。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以教书为耻辱,不以名利为追求,则可以德高为重,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告学生——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谈及中国梦时曾说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说,功勋卓著,只有靠立志高远;学识广博,只能靠勤奋努力。教师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理想信念的践行者,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要同学生一起,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奋斗拼搏,要鼓励学生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和奉献者。
  二、师德养成之行为篇:匠之专技

     匠人精神的本质,一是敬业,二是束己。所谓敬业,就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心存敬畏。所谓束己,就是要用准绳衡量和约束自己。教师,古称教书匠,也是匠人的一种。作为匠人,教师的作品就是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要想锤炼出完美的“学生作品”,教师必须要像匠人一样,秉承“精益求精,至臻完美”的匠人之心,坚持“大技贵精,传承创新”的匠人之技,遵循“心无旁骛,溶情于物”的匠人之道,才能
最终造出“唯美于形,藏精于内”的匠人之作。

     匠之心——精益求精,至臻完美
  “匠人之心”包括精益求精的专注之心、锲而不舍的专研之心和爱岗敬业的专务之心。“至臻完美”是匠人们的心之所属,也是匠人们奋斗的目标所在。
  好的教师会用“匠人之心”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小到一份教案,细到一次板书。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教学思路的匠心独运,在课堂讲解中彰显知识内容的深入浅出,在实践操作中渗透专业技能的严谨规范,在日常相处中闪耀为人师者的智慧之光,这些都是师者匠心的体现。

     匠之技——大技贵精,传承创新
    在纪录片《大国工匠》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心有精诚,手有精益,练技修心,兼济天下。”教师虽不一定是“匠之大者”,却可以“手有精益,练技修心”。技艺是匠人存在的第一要素,所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素养也是师者的必修功课。“大技贵精,传承创新”,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必须在精细处下苦功夫,在传承中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手有精益”。

    匠之道——心无旁骛,融情于物
    好的匠人对技艺本身都怀有一种近乎疯狂的专注和执着,这使得匠人能够排除各种干扰,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而在这种忘我境界下完成的作品往往融入了匠人对人生的感悟,因而更让人爱不释手,把玩如命。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专心塑造学生的过程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你对人生的感悟。用寂寞描绘的成功能让学生学会专一,用生命定义的追求会让学生理解热爱,而用时间诠释的执着则会让学生懂得坚持。当你的学生学会了这些,他们的身上就留下了你的印记,他们也会成为你引以为傲的传世之作。

    匠之作——唯美与行,藏精于内
    匠人们对于作品的要求绝不仅仅局限于有口皆碑,而是希望每件作品既要有精美绝伦的外形,又要有藏精于内的人文内涵,达到无与伦比的境界。对于真正的教师而言,培养外在彬彬有礼、内在谦虚好学的学生也是其一生不懈的追求。匠之作在于成形造物,师之作在于育人塑材,虽然作品形式不同,但对于作品的极致追求却并无二致。
  “善建德者,其德不拔;善抱德者,其德不脱”,这句话说的是善于为自身制定合乎的道德规范的人,是坚决不会动摇的;善于秉持自己所认识到的道德准则而行事的人,是不会气馁、丧失自信的。教师只有做善于建德、善于抱德之人,才能在师德建设的长征之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此文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师德主题征文一等奖)